WFU

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

偷師

作者:李治中


冷熱交替的季節,不小心又感冒了。我再度轉換醫病身分,至基層診所「考察」。

同醫師述說自己的症狀,包括連日的喉嚨痛、全身無力、食慾不振,與涓流不息的鼻水,醫師視診、聽診後,這次卻沒有開立任何抗生素,我內心有一點失望,卻也清楚他這是在為抗生素把關。

我自己在為病患診治時,則還拿捏不好抗生素的開立與否。

我記憶猶新,大學課堂上,教授引用論文指出,上呼吸道感染,超過九成肇因於病毒,根本不需要開立抗生素,所以他從來不特別留意患者鼻水與咳嗽的細節。

可是臨床不是研究,不太可能跟患者說,哎你這九成是病毒感染,回家多喝水多休息就好。診所兼診的這一年來,而有時心意已決,判斷眼前患者並不需要抗生素,但對方如果回應一句:我這麼嚴重還不用抗生素喔?

我的意志也就動搖了。

新手如我,有時也困惑,問診與身體檢查該做到什麼程度。

比如說呼吸音,我幾年的「微服求診」下來,發現有的醫師幫我前胸後背仔細聽診,外加要求我瞬間用力吐氣,以判斷是否氣道收縮或者卡痰嚴重,卻也遇過幾位前輩,一秒聽診一個位置,五秒內已然結束的、形式上的聽診。

教科書上寫得明白,標準的呼吸音聽診,得請患者脫掉上衣,或者至少應該將聽診器伸進裏衣,直接與皮膚接觸,方得以才能不受干擾地聽到可能的痰音與積水聲,也才能讓自己的臨床臆斷,較接近實際可能的情況。

聽診都不太好意思了,還可能請換者脫光嗎?該怎麼做,又應該做到什麼程度,這類灰色地帶,這類醫者有自由心證空間之處,也就是我觀察的重點了。

而設若,聽起來似乎痰多,有點喘鳴音,又該怎麼辦呢?診所通常並沒有 X 光機,無法進一步檢查。所以,無論身體檢查與病史,最終都將面對一個問題:是否轉診?

這也就是我在診所面對每個患者時,不斷自問的問題了──有點咳嗽?不用轉診。有點發燒?開點抗生素,尚不用轉診。三天前來看過,吃了抗生素後改善有限?換一種抗生素再觀察看看。呼吸喘又合併胸悶?喔,這棘手了,轉急診吧。

不知道其他醫師口罩底下是甚麼樣的表情?我自己恆常戒慎恐懼、戰戰兢兢,深怕生澀與猶豫不決外露而總是戴著口罩。內心一個問題浮現,其他醫師與患者應對時,分寸如何拿捏呢?

所以這幾年,尤其開始有臨床經驗後,每一次自己上呼吸道感染、身體有點小狀況時,就會熱切地去求診順「考察」,並暗暗記下這些點點滴滴,想從中多少偷學一點。


住院醫師時期的筆記,約莫寫於20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