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

哲學家教你學會過一天


圖書館巧遇這本書,書名有趣,內容不淺薄,針對生活化的主題從哲學觀點切入之,諸如上健身房、與父母吃飯。台灣2011年出版,我手上的是2011的第五刷,想來當初應該賣得不錯。以下摘錄〈看醫生〉章節中,特別有感的幾個段落。

對抗疾病

而當我們不使用科學術語的時候,我們就會使用軍事術語。尤其是病毒和癌症的病例,我們往往將其擬人化,好像它們是聰明、狡猾且善於算計的敵人似的。對於癌症,我們會說它「認為」它必須複製;對於病毒,我們說它「攻擊」脊椎神經;而對於親人,我們會說他們在和感染「奮戰」。我們所使用的語言,無論是科學或軍事或兩者,都將疾病塑造成大體上具有理性智能的感覺。

被作者這樣一點,嗯,覺得還真是如此,對抗、戰勝等等,面對疾病人們用的都是這類的詞彙。該說是人類對自己和醫藥進步的信心嗎,還是對與疾病、老化的幾乎無法容忍?

疾病的隱喻

桑塔格在《疾病的隱喻》(Illness as Metaphor)這本書中談論的是,人們習慣從反方向來詮釋事情:我們認為疾病代表了這個人--什麼人生什麼病。我們不把疾病描述成一種純生理現象,完全用病因學或流行病學的術語來解釋,反而對病痛和罹病者之間的種種性格聯想樂在其中。這或許可以解釋,為什麼當你出現在醫生那裡的時候,有一部分的你會擔心她不只是評估你的症狀,她還會從症狀中推斷你的性格。例如:循環不好意味你態度冷淡,缺乏人類的熱情溫暖;得癌症則是意味你總是憂心忡忡,一直被壓抑的東西最後總是會以最殘酷的方式爆發。不管喜不喜歡,你的疾病都在告發你這個人。

《疾病的隱喻》大概十年前就在我書架上了,一直沒看,從本作者的引述得到大致的概念,廣義上應該也算是總算開始看了。《疾病的隱喻》成書於1978,放到四十年後,這個糖尿病、代謝症候群、脂肪肝盛行的年代仍然完全成立,見解深刻,例如部分人總覺得只有懶惰不運動又不忌口的人才會得病。對於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,我都說得很輕很輕,「可能飲食可以再多少留意一下」,我是想不到更客氣而委婉說法了。

Pharmakon

至少在盤尼西林發明以俊,醫生可以為了有利效應而開出明顯具毒性物質的配方,已成為眾所接受的觀念,甚至連醫學權力的最高機構也予以批准,這逼得我們不得不去注意,除了著名的「安慰劑效應」,這恐怕是最神秘的一種現象了- -殺人藥確實就是治療藥。事實上,早在1928年佛萊明發現細菌療效的那個狂喜片刻之前,「pharmakon」這個希臘字就已標誌出一個模糊地帶,這個字既可翻譯成「毒藥」又可翻譯成「治療」。應用在某些疫苗上的反直覺原則就是:一點點對你不好的東西可以發揮很大的良效。問題是多少才算一點點。因為,不管是什麼神秘事物,有一點似乎很清楚。那就是人體是極為敏感的環境,些微不同的劑量可能會造成天壤之別的結果,藥物少一點多一點就變成毒。

在經歷了新冠多家疫苗的洗禮後,讀到這段,任誰應該會特別有感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