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

《中年的意義》:往後人生的預習與導覽



寫在前面

這個書名很吸引我。而且我是個喜歡預習的人,看一下先有點心裡準備,未來真的變成中年人,衝擊該會小一些吧?

作者是英國的獸醫學家,因爲這樣的背景,作者在分析時,似乎能有比較廣博的觀點,把人人視為物種之一來分析,並與其他物種做比較。

〈中年發福很正常,不是嗎?〉這個章節我讀了約莫三次,因為特別著迷於相關的細節。一點筆記如下:

中年體重增加的可能原因

「我們甚至讓孩子也變胖了,這可是了不起的成就--未成年的哺乳動物在成長和玩耍的過程中會消耗很大的能量,要把他們養胖其實很不容易。」這肇因於充斥著糖分與澱粉的現代生活環境。

然而,「中年的體重增加是另一種獨特的現象:早在兒童肥胖變得普遍之前,中年肥胖就已經很明顯了。」似乎中年肥胖和現代社會的飲食習慣,並沒有非常相關。所以,可能的原因還有哪些呢?

中年的胖不僅只是因為懶惰、擁有體力需求比較低的工作、比較多的錢買食物和酒、因為有穩定的關係而不用在意外表。「中年時期,身體組成會發生驚人的變化,其中有個變化是肌少症……在女人四十多歲時發生,但在男人身上可能早在二十幾歲就發生了。……中年肌少症有個重大的後果,那就是肌少症對代謝的影響很劇烈。肌肉是活躍的組織,會消耗大量的能量,所以肌肉萎縮的時候,身體對熱量的需求也會降低。」

怎麼辦,似乎是時候來報名重訓課程了。

流失的肌肉與增加的脂肪

「更糟糕的是,中年人不明白自己變胖是因為脂肪取代了正在流失的肌肉。……他們的體脂率正在迅速攀升,體重增加的速度卻不會令人警覺。肌肉質量減少的主要部位是四肢,而脂肪主要堆積的地方是腹部(至少男性是這樣),因此形成了典型的老人體型--肚子大、四肢瘦長。」肌肉量下降,脂肪堆積,下降的肌肉量又帶來下降的代謝率,形成惡性循環。而「如果希望中年能維持苗條身材,不該量體重或計算身體質量指數,而是要量腰圍。」

一般而言,「在已發開國家,男性的體重在大約五十五歲達到巔峰,而女性則是六十五歲。」而「人類和大部分的物種不同,兩性之間的脂肪量與脂肪分布都有極大的差異。……女性主要還是儲存在乳房、臀部和大腿。」「相較之下,男性脂肪儲存的地方遠比女性適合打獵、採集等跑來跑去的工作--在腹部裡、腹部的皮膚下。」

較適應飢荒狀態的人體設定

盡量地將能量留在身上,是人類這個物種,演化出的能力,「成人身上常常有十到十五公斤的脂肪組織,這分量的脂肪所含的熱量可以讓我們活上兩、三個月,很難想像出預防未來食物缺乏更有效的辦法了。」

過去幾千年來,食物來源的不固定,使得「沒有防止肥胖的演化動力,卻有強烈的演化動力讓人在富足時儲存脂肪。……總而言之,我們既成的代謝機制都是以保留體重為目的,而不是甩掉體重。」

越讀越給人某種希臘悲劇之感,我們如今完全了然自己進入中年後的命運了——身體將流失肌肉,並且以一種錯誤地對你好的方式不斷留下可能的熱量,堆積到皮下、內臟,以及血管壁。所以減重、瘦身、盡量吃得營養的困難在於,我們對抗的不只是自己的惰性、口腹之慾,我們對抗的也是人類這個物種演化之下的慣性、趨勢,或者說,宿命。

悲壯完畢,還是回到那句老話吧——

管住嘴,邁開腿。